毕业季 · 序言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一批优秀的上海科技大学毕业生历经四载耕耘,即将与母校惜别。他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他们心怀家国,志存高远。
不管是有一路披荆斩棘的“学霸”,还是逆袭反转的平凡“小白”。他们都有与你相似的迷茫与困惑的时候,也有顿悟和坚定的瞬间。
@屏幕前的你,一同寻找2024年毕业季物质学院“宝藏毕业生”,倾听他们的故事。
个人信息
袁启鸣
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专业
高中: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毕业去向:
直博上海交通大学 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校情况(个人特色):
大二、大三连续两年获得上海科技大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2022年获得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及上海市一等奖
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
连续两年担任高等数学及普通物理课程助教,独立讲授习题课
大三加入物质学院李润泽教授课题组,从事超快动力学相关课题研究。目前正在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研制新一代的桌面型飞秒硬X射线脉冲源。
写在文前
四年前,其实我是抱着充满希望加“拆盲盒”的心态来到上海科技大学。我没有参加过校园开放日,也没有拿到过面试加分,甚至在填报志愿时才真正了解到上科大这所学校。但上科大灵活的招生政策、优渥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吸引了我,当时的选择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决心。但幸运的是,我选择对了!从学校的优美环境,到书院的人文关怀,再到教授们的亲切指导,四年来我总会在许多个不经意的瞬间收获上科大带给我的惊喜和感动。回首四年,我发现从这份“盲盒”里拆出来的,不仅仅是一所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更是一个崭新的自己。
适应大学生活,迎接全新挑战
大一刚入学时,我还未来得及仔细体验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由于从小学到高中,我从未经历过寄宿生活,因此第一次与家人朋友相隔千里,独自待在陌生的环境中,让我一时难以适应。刚开学不久,我就开始盘算着距离放假回家还有多少日子,甚至每天都要和爸爸妈妈打电话。幸运的是,书院举办了各种迎新和破冰活动,我也因此认识了周边寝室的同学,开始慢慢融入这个集体。随着正式的学习生活的开始,这种孤独感也被日常的忙碌渐渐稀释。与高中相比,大学生活似乎没有那么紧张,每天的上课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大多数课程每周只上一次,而且一学期中的作业也相对较少。这让我产生了一个错觉,就是觉得时间变得更充裕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尽管大学课堂的时间减少了,但我所面对的问题却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花大量的课余时间来消化和巩固短暂的课堂知识,此外还需要提前做好时间规划,否则稍不留神就会面临ddl(截止日期)的狂轰滥炸。我还记得物理原理课布置的第一次作业,我们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可是我等到最后一周才开始动手写,结果发现许多题目的难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差点因此错过了大学生涯中的第一个ddl。
上科大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学校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和非专业选修课供我们自由选择,还要求我们修读人文科学研究院、创管学院、创艺学院所开设的课程。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都让我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提升自己。
设计思维结课合影
投身志愿服务,拓宽知识视野
在上科大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并不枯燥。我利用自己的课余空闲时间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刚入学时,我就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协会,参与了各种校园内外的志愿服务项目。上海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校园开放日志愿者工作。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成为了一名学生抗疫志愿者。这是我时隔两年再一次面对如此严峻的疫情。不同的是,两年前的我是被一群勇敢的人保护着,而这次我却很荣幸地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那段时间,我们的任务非常繁重,每天除了负责所在楼层同学的一日三餐和生活物资的发放还需要及时传达和收集各种信息。尽管这段时间非常辛苦,但能够为同学们的健康和安全尽一份力,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快乐。
随着学业的深入,大三和大四时,我的课程学习压力有所减轻,于是我申请担任了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课程的助教。作为本科生,我清楚助教工作的重要性。起初,我只是负责一些基本的任务,例如协助老师批改作业和答疑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开始独立讲授习题课,并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每次课后,看到同学们在我的讲解下解开疑惑,我感到非常满足和成就感。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和沟通技巧,也让我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除了学术和志愿服务,我还积极参与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例如郊游、参观、社会实践和演出欣赏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也开阔了我的视野。例如,我们曾组织了一次到上海博物馆参观三星堆特展的活动。在那里,我了解了许多古蜀文明文化和艺术的知识,这不仅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此外在大一和大二的暑假,我还参加了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与产业实践课程。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前往甘肃陇南,调研当地旅游业和中草药行业的发展状况,为当地政府建言献策;在产业实践中,我们来到浙江宁波,走访了多家公司,深入了解了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前景。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培养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抗疫志愿者发放午餐
高数习题课讲解
训练科研能力,培养科研思维
在大三时期,我因担任普通物理课程的助教而有幸结识了物质学院的李润泽教授。了解到李老师从事超快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后,我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申请加入他的课题组。尽管我只是一名本科生,加入课题组时甚至还未完成一些必要的专业课程,但李老师并没有因此而忽视我。相反,他设计了许多简单而有趣的小项目,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熟悉和掌握各种仪器和软件的使用,甚至从拧螺丝开始训练我的动手能力。最初,我确实感到有些手足无措,连如何检查电脑与仪器连接都不太清楚。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经验积累,我的知识盲区也在逐渐缩小。我系统性地学习了Labview软件,掌握了基本的仪器通讯和数据采集技能。在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基础和程序编写经验后,老师也开始根据实际的科研需求给我布置一些程序设计任务。我学会了利用PID算法控制步进电机,甚至在毕设阶段独立开发了靶材绕带机的控制系统。这一过程就像是一场逐步升级的游戏,每一步都是对我之前认为难以实现的挑战的克服,不仅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也激发了我不断进步的动力和信心,更让我对科学研究过程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
在长达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我们通常被训练成了“做题家”,习惯于寻找每个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然而,科学研究的本质却与此大相径庭——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而这其中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科研的路上,我们需要学会的是质疑和探索:我们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其假设是否足够合理;我们的实验手段是否是合理有效,是否能真正测量预期获得的物理量;我们对实验数据的解读,是否有多种不同的物理图像,究竟哪一种最可能反映实际的情况,又如何设计进一步的实验予以验证……这种这种质疑并不断探索求证的精神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正与课题组成员紧密合作,致力于搭建新一代桌面型超快硬X射线金属靶脉冲源系统。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负责系统程序开发的工作,这包括控制和优化脉冲源的操作程序,以确保其高效稳定地工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超快硬X射线衍射技术,实时捕捉样品晶体结构的变化过程,这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材料的结构和动态行为。我们期待这套系统接下来为凝聚态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超快表征手段,帮助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入理解非平衡态动力学前沿领域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毕设项目:自研铜带绕带机系统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当度过充实而又忙碌的一千四百个日夜,转眼间又到了人生新的路口。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在上科大的每一个日子都是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迷茫与不适,到后来的逐渐融入和自信,我感激这所学校给予我的一切。上科大非常年轻,但正因为年轻,才拥有无限的可能。能够用四年的青春陪伴一所年轻的学校一起成长,还有多少比这更浪漫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