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物质师生说|陈立寒:坚持做想做的事

时间:2020-07-23浏览:956设置

个人信息

     陈立寒

     物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6级本科生

  • 录取收获: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 nanoscience topmaster 直博,决定前往深造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ms转phd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纳米技术专业 硕士

>北卡州立大学化学专业 博士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来没想过会真的敲下这样一篇文章。和朋友闲聊曾经讲:如果要我写毕业生说,我就要写我是个幸运的人。今天回头看,我的确是个幸运的人,成绩并不出众,但“误打误撞”进了实验室学习和实践、找到了感兴趣的方向、有幸发表了科研论文、申请到了3+1国际交流项目,最终幸运地申请到了国外的PhD但这幸运建立在我知道我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要做什么。整个大学阶段,我好像从来没跟随所谓“绝对正确“的轨迹,反倒是坚持不懈做想做的事,度过了快乐充实的四年。


选择上科大是我做的最不困难的一个决定,也是高三的我向往中的“不一样”的学校。在这里我们拥有更广阔的选择自由,比如大一时转换专业的自由。在初入校园,不确定自己未来方向的时候,我总希望自己能够进行更多的尝试。
最开始进入上科大的时候,我的专业是生物科学,那时候想当然地觉得:高中时生物我学的不错,那就生物好了。一个学期过后,我在并没有收获期待中的兴趣和满足感,于是考虑再三,我申请并成功转进了更有兴趣的材料科学专业。一直庆幸我跟随自己内心,也感谢学校的自由。
早在大一暑学期,我就加入的物质学院李涛老师实验室,当时只是单纯的感觉老师和蔼亲切(颜值也高),做的方向也有趣。但实验室很快变成我的安全区,它开始给我带来快乐。我喜欢做实验,或者说,科研给我带来的成就感远高于实验做不出带来的挫败。可能因为我是个很“佛系“”的人,我从来不关注实验结果本身,我更想知道失败原因和改进方法。闭着眼睛试条件不难,睁开眼睛搞清楚错在哪才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在这整个过程中,组里的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多帮助,我跟着两个师兄师姐做过实验室培训:王芳师姐的实验记录记得全面认真,实验操作也相当条理,一次做数十个样品基本不会弄混;何三丰师兄是深夜做实验的好伙伴,也是高分子合成的高手。从MOF和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到仪器的表征,全组的师兄师姐手把手帮我完成了基础科研培训,教会我如何标记样品,整理实验数据,还帮我凑了一次又一次深夜外卖的订单。而我老板李涛老师,用各种创意十足天马行空的自制装置,帮我突破了课题的种种难关。

和李涛老师课题组春游合影
比起“水科研”,“凑背景”,在上科大做科研的过程中,我真真正正用起来了学的知识,也越来越明确未来的研究兴趣。最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实验室,我真正感兴趣于参与的课题,也在和师兄师姐的相处中获得了快乐。离开上科大实验室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交流的时候,短暂感伤但迅速被UIUC导师和课题组的拥抱温暖,有了之前的实验室工作学习经验,我在UIUC课题组很快的调整适应,和新的导师组员也相处融洽。离开UIUC实验室时,课题组还准备了圣诞礼物和告别聚餐。转头回到上海,李涛老师课题组的年终聚餐也特地为我回来推迟到了一月份,十分感动。在我的科研起步阶段,实验做不出来都会被一直安慰,实验室的所有人也都在帮我正视科研中的沮丧,可以说最开始,我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科研,却在学术上完成着成长。

在UIUC化学院Murphy课题组



实在是个不纠结于成绩的学生,比起科研我没有过分执念于我的成绩,我一直在做我最想做的事情和最让我开心的事情。“刷高”绩点是正确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做科研才是我想做的事情,尽管那时的我从未意识到在上科大的科研经历和成果是我申请UIUC科研的敲门砖,进而成为我申请季最大的加分项,但我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和组里的氛围驱使而一直在努力。
转换专业后,我也加入了新的导师组。学校的导师制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物质学院的宁志军老师成为了我新的书院导师,他经常和我探讨未来的方向,人生的规划,并且给了非常中肯、极具指导性的建议,在国外申请前夕,他还在百忙之中为我写了推荐信。
除了学习,我自豪的是我还拥有极为丰富充实的大学课余生活。大一大二两年时间里我参加了学生会和VOT广播站;主持过包括元旦晚会在内的诸多活动;参加学校在云南的暑期社会实践、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在运动会当一个“打酱油”的长绳队员… …这些并不能帮我申请加分或者是取得保研名额,但它们是我的快乐源泉之一,如果在看的你有不开心的时候,非常推荐你也去尝试着多去参加课余活动。

2018元旦晚会主持人

迎新晚会节目
在UIUC度过的一年时光是对大学生活的另外一种丰富。除了厨艺和体重的增长,我对国外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也有了进一步了解,这期间我感受到了更加多元和自由的氛围。除此之外,在前期上科大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帮助下,我顺利过渡到了国外的课程学习,UIUC的好成绩帮我在成绩单和cv(简历)上加了不少分;导师也欣然帮我写了推荐信;最重要的是,海外科研经历让我意识到读博、做科研,选导师、选组、选城市都相当重要,都需要理性地选择。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观点:我知道很多人会因为学校的名气选择去不去,但我个人倾向于PhD申请应该更多的建立在“我想要”上。申请人和导师的性格和相处决定了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沟通和指导;对课题是否喜欢决定了做科研时的“抑郁指数”;学校的地理位置则决定了五年中每天的心情。读博更多的是选择一种生活,虽然也在学习也在积累科研经验也在一份工作,但在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拥有快乐。

和唐炜祎同学在芝加哥
就像所有人一样,我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同学朋友,可以说他们点亮了我的大学,在可见的未来都是值得怀念的。我曾经属于过两个学院,这让我认识了更多可爱的同学:我们曾经一起上课,在早八点的课前互叫起床;我们跑去看学院篮球比赛,带着相机拍“丑照”;我们相约点外卖吃夜宵,熟悉到一个人点什么大家都爱吃;我们考前约讨论室复习,互相讲知识点猜考题… …在这所有人里面,有个特别的唐炜祎同学,她厉害又漂亮。她是我大一军训时就认识的同学,那会儿她坐在视频组的小房间调音轨,但我认为她在“发光”。后来大家慢慢越来越熟,她成为我的八卦伙伴。她在学术和申请上比我顽强得多。很多次我在香槟发消息给她说我想回家,她总回我说“我们会有学上”,半开玩笑的一句话却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可以说,整个申请阶段她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因为被相同的申请压力困扰,我们十分了解对方,我们也在交谈和安慰中认清了自己,明确了目标。临近毕业季,我将前往荷兰直博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她开开心心的去了明媚的圣地亚哥,在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深造,希望我们都可以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拼搏和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圣地亚哥


读到这里,希望在看的你明白,我是个普通人,我经历了缤纷大学生活的充实快乐、申请季的挣扎和艰难,但不论如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不容易后悔的选择。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能来自同辈压力、父母期望、社会责任,因此希望你不要再自己给自己负担。大学是多美好的四年时光,希望所有人都尝试过想尝试的,做过想做的,尽管课程、升学、科研都很重要,但我希望你快乐健康。



毕业寄语


李涛(物质学院助理教授):
自陈立寒加入我们课题组以来已经度过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作为她的导师也见证了她的成长过程。在我眼中,陈立寒同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本科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永远体现出好奇心和刨根究底的决心。我希望陈立寒同学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涯中能展现出同样的对未知事物探索的热情,并将它保持下去。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留学,只要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且愿意为自己的理想持续付出努力,我相信陈立寒同学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唐炜祎(生命学院2016级本科生,毕业去向: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陈立寒同学是我从军训就开始的朋友,我很佩服她能在上科大的四年里不断“折腾”自己,尝试各种没有人经历过的历险。她是我见过最能在各种外部压力下,情绪稳定地妥善处理各类糟心事的人,我坚信她已经是成熟的成年人,以后一定会成就一方事业。在这起起落落的四年里,我们互相给对方吹打气,给对方符合实际或是不合实际的幻想,然后一步步把它们变成现实。现在我们即将在地球两端继续深造,祝愿她在荷兰也有全新的大冒险,并且早日把我接过去团聚。


供稿:陈立寒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