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物质师生说|夏威:专注坚持,启帆远航

时间:2020-07-08浏览:1307设置

个人信息

     夏威

郭艳峰教授课题组 硕博连读研究生
  • 爱好:羽毛球、电影、游泳
  • 毕业去向:
    上海科技大学拓扑物理实验室 博后 
  • 在校荣誉:
     2017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三好学生”
     2018年 上海科技大学优秀学生







我2015年来到上海科技大学,十分幸运地见证了建校伊始的上科大。回想在实验室搭建完成前的那段时间,我在多方面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研一阶段我集中精力完成了专业课程,研二上学期导师安排我前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石友国老师组进行联合培养。在联培过程中,通过石老师和伊长江师兄的认真教导,让我学会了实验的整个过程,掌握了单晶生长的基本方法。在2016年12月返校后,在王洪远师兄和郭艳峰老师的努力下实验室搭建已经基本完成,并于2017年3月我们组顺利开始实验。随后开始正式进入探索生长单晶材料、测试样品、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生活。



2017年研究生二年级的下学期,是我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一切都须从头开始。课题组重要的仪器调试安装完毕,我们课题组一方面需要努力提升单晶生长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需尽快学会所有的测试仪器,随后跟着仪器工程师安装和调试仪器并同时参加对应培训,这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让我学会了怎样才能合理的规划好每一个工作




与郭艳峰教授合照





安装MPMS3(磁性测量系统)




在研究生阶段的课题是新拓扑材料的单晶生长和物性研究,而做新材料需要不停地尝试各种实验方法。科研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回想那段时间我经常熬夜到1点,每两周出去采买一次生活用品,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做材料和测数据中度过。除了掌握必备的单晶生长技能外,还必须掌握物性测试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磁输运来分析样品的费米面和拓扑性质。记得以前为了提高测试效率,需要每隔两个小时换一次样品,因此在这期间我们只能利用间断的时间休息。就这样连续熬了一周的时间,最后得到一套达到发表要求的数据,最后我用“老父亲般”的眼神看着自己的成果被顺利接收,最终发表了文章,感到甚是欣慰。




单晶样品照片




除了学校的仪器外,我们还需要一些极端条件的测试手段,同时学校也鼓励多样化的科研交流,在郭老师的努力下,我们能够利用华中科技大学的脉冲强磁场、中科院合肥科学岛的稳态强磁场等来测试样品物性。2018和2019年这两年间,多次的科研实验与交流让我开阔了眼界,学会了用更多的手段来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我们课题组除了完成自己的课题外,也同许多课题组展开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例如与物质学院柳仲楷老师和薛加民老师,复旦大学的李世燕老师,上海大学的马国宏老师等多个课题组展开合作,都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成果。
同时上海科技大学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四周分布着许多中科院研究所和国家大科学装置,例如我们曾在于振海老师的带领下使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表征样品的结构,从而通过在压力下样品结构变化信息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在电输运中观测到的现象。
从刚开始做实验到现在,刚好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里面有太多的不易,也终于来到了顺利毕业的时候,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第一作者文章:1篇PRB,1篇APL;共同一作者文章:1篇ACS NANO,1篇npj Qauantum Materials,1篇J. Phys. Chem.C,1篇JAC,其余合作文章共22篇,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文章在投稿和准备中。这些就是对这段时间付出的最好回馈。在此也衷心感谢为我提供过帮助的老师和同学,感谢你们的陪伴,才让我能不断前行。


实验室成员照片


科研工作往往枯燥无味,每天的生活就是合成材料、表征样品结构、测试材料的物理性质,这样循环往复。整个实验的历程就是经历过一开始的兴致满满,下一段时间的迷茫,接着下一个阶段的内心崩溃,再到最后的柳暗花明。科研的乐趣也藏在这实验的过程中,也许是突然某次实验达到了预期目标,而且性质稳定且可重复,这种惊喜让人痴迷。



毕业寄语


郭艳峰(物质学院助理教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们这个研究方向,能够扎扎实实沿着新材料探索到单晶生长再到物理性质表征这条路完整走一遍的学生,都是勇士,因为很多初学者曾向我表示觉着我们课题组是做化学的,就是为了给其它课题组提供单晶,直到能走通这条路,才发现原来自己做的真的是很基础的物理。可以想象,在这条路上,对于一个初到门槛的学生,会有多少迷惘,多少徘徊,最后坚持下来,固然需要毅力,也需要一份担当。恭喜夏威,成了我组最早的勇士!

招收研究生,我当然一直期待既聪明又勤奋的学生,但是如果只能两者选其一,我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夏威同学用五年的时间证明了勤奋的无往不利,用心坚持做好一件事,就必然会做好,特别是对实验凝聚态物理学尤为如此。勤奋的付出,最终也收获了智慧,在科研这条路上从此顺达。“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经历过风雨从而成长起来的夏威,可以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供稿:夏威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