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物质师生说|申卓凡:上海科技大学——应许之地

时间:2020-05-14浏览:1143设置

序言:SPST · 后浪 · 2020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

又一批优秀的上科大物质学院

毕业生们历经四载耕耘

即将与我们惜别
他们中不乏开拓进取
勤奋创新,同时心怀家国
志存高远的“后浪”:
有一路开挂的“学霸”
有平凡“小白”的逆袭反转
有选择国外深造
也有决定在国内发展
有与你相似的迷茫与困惑的时候
也有顿悟和坚定信念的那个瞬间
看着他们
你也许会充满好奇
他们是如何规划和度过
自己的上科大生涯?
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追寻
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物质师生说· 2020年毕业季系列
和你一起细细聆听

个人信息

     申卓凡

     物质学院化学专业 2016级本科生

     来自江苏省苏州中学

  • 爱好:学历史救不了理科生
  • 录取收获: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安娜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明尼苏达大学,佐治亚理工,埃默里大学 理论和计算化学PhD 均为全奖。已决定前往康奈尔大学理论和计算化学方向深造
  • 在校荣誉:
     2017年、2018年、2019年校长奖学金
     2019年上海市奖学金
     2017-2018校三好学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前





《圣经》中上帝因为犹太人的虔敬,将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之间的土地授予他们,这块土地被称为流着奶与蜜之地。上科大就是这样一片对我有着独特吸引力的土地,就像是命中注定一般,我在这里度过了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
四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从进入上科大的那一天起,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到上科大来?”而在上科大度过的四年时光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去年年中,我读到了多位优秀学长的毕业生说。从那一天起我就在思考,一年后的今天,如果我收到这样的一份邀请,会给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如果说毕业时所获得的学业和出路是交给外部世界评价的答卷,那么我今天更想在毕业生说里分享的是我交给自己的答卷。


左:校元旦文艺演出 / 右:Prism漫研社WOTA活动(左为申卓凡)



构建第一步的思考
时光倒转到2016年,作为物质学院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在进入上科大的第一天起,所面对的第一个考验不是学业的繁重,而是纷至沓来的“劝退”。即使在选报专业和转专业上有着极高自由度的上科大,对于生化环材等学科的偏见也不能免俗。对于一名脱离了高中淳朴环境,刚刚入校的懵懂新生,不免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疑虑
“学化学真的是过时了吗?”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还投身于缺乏“钱”途的行业,这是不是一个理智的决定?”
 抛开当初选择专业时的一腔热血和略带不切实际的空想,这样的思绪萦绕着我初入校园的日日夜夜。彼时,我做出了我大一期间最正确的决定,既然选择专业的时候情感压倒了理智与现实,那么在大一我能做的弥补就是尽一切所能来理清现实,了解作为一个化学专业学生真正的人生前景。我在大一做了很多同年级学生不会做的事情:逛招聘会。我逛遍了体育馆的每一个角落,仔细地查看有关化学和材料行业的招聘要求,了解对应的岗位和工作。
实地调研带来了真实的感受、独立思考启迪了崭新的认知。化学,并不只是课本上一字一句的公式,也不仅仅存在于实验的瓶瓶罐罐中。有机化学探索万物合成的奥秘;材料化学的研究小到微观纳米大到宏观器件;绿色化学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再生;生物化学调控生物分子、研究药物机理;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能源化学的巨大作用;计算化学涵盖分子设计与模拟、计量学、量子学等方向……化学早已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有着紧密的交叉联系。而这一切之中未来我将从事的研究或职业,取决于我在上科大如何定义自己的方向,并努力向目标进发,我在小小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这充满希望的一笔。

除了自身的思考,我也尝试着和导师、学长等前辈沟通。上科大的导师制是第一个让我真正受益匪浅的制度,相较于传统高校的大班制,小而精的导师制度为大一懵懂的我就提供了一个直面导师的窗口,脱离了一些大而无用的口号式的宣传,为我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议。我的书院导师季泉江教授给了我关于职业和学业上的建议,强调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作为基础的重要性、要趁早做规划的重要性等等。这些过来人的宝贵经验对我后来的学习生涯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无论是出于对“挣得多”的庸俗的向往还是出于对化学学科本身的热爱,在大一期间我坚定了自己学习化学的决心。上科大新锐年轻的氛围从我进校的第一天就影响着我,让我有机会直面时代的浪潮,在仔细地思考后依然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我相信这就是上科大让同学自由选择专业的初衷。而我在大一完成了这样一个艰难的任务,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选择化学作为我的人生道路,在我看来远比多刷了一道题,多考了一个A来的重要






笔记-生物化学、量子化学







笔记-生物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走出第二步的困境
物质学院的本科生在上科大享受到的独特的学术红利,大概就是相对自由地选择和加入各个教授课题组,感受学术的氛围,培养自己学术的品味和能力。从大一开始,我申请在林柏霖教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实践,学习工作了约一年半的时间。诚实地讲,我在林老师的组里并没有做出什么出众的成果。但是回望这段经历,也正是上科大的给我提供的试错的机会。在科研生涯中,失败是常态而成功是惊喜。然而本科阶段就能够进行真实的科研实践,感受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潜心研究,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谨与不易,这又何尝不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与此同时,尽管上科大是一所以科研为重的学校,它同样提供了很多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职业机会。科研学术之路布满荆棘,并非适合每一位学生。作为一所自由开放的大学,为同学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指引同学走上适合地道路,这正是我最欣赏上科大的地方。如果本科生因为评价标准的单一、竞争的残酷而沦为体系的“失败者”,这是十分令人扼腕的。而身处上科大之中,技能竞赛、实习就业、科研学术、创业指导等为学生提供了不一样的窗口。即使是传统的专业课,老师也会通过有趣而创新的角度,引领我们感受化学之美。而仅以我较为熟悉的科研为例,身边的很多同学就加入过多个不同的实验室,在摸索和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喜好与兴趣,从而将其作为毕生之追求。物质学院为尝试科研的学生提供了各方面的协助,锻炼其独立操作的能力,诸多一流仪器设备都对本科生开放,学院的工程师和教学老师也热心为我们提供培训和指导,这正是一个优秀的大学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的最好指引。

大二的ChemDraw分子作图  四格漫画作业

李智老师教授的有机化学I课程

大二结束离开林柏霖老师组时,林老师和我谈了一谈我在课题组学习生涯的得失,这种基于宝贵经历的反思与总结,是极有价值的。“走出舒适区”是林老师给我中肯的建议,在学习生活中要勇于突破,既不能永远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也不能因为对新环境的恐惧与陌生就产生抗拒心理,这给予了我极大的激励。


坚定第三步的基础

大三时,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1国际交流。在伯克利的一年是充实而愉快的,走出前两年的迷茫和困惑后,很多事情就成为了顺理成章。值得一提的是,上科大的国际交流项目是极为出众的,它与这所全美最顶尖的化学院的合作全面而切实。我们在伯克利所享受到的学生待遇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本学院的本科生,例如选课的优先级。而这样的机会在全国各所高校都是一票难求,而我们有幸在上科大拥有充足的交换生资源。优秀的化学本科教育不言自明,而我们享受到的还不止于此,伯克利化学院还专门为我们提供了一位老师和一名同学,为我们组织活动,准备聚餐,给予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帮助我们轻松地融入环境。除此之外,上科大与国际接轨的化学专业培养体系、国际经典教材与英文实验讲义、学术英语的表达锻炼等,使得我在伯克利学习的两个学期度过得如鱼得水。比起国内其他高校学生常常抱怨的“水课”,参加伯克利本科课程的我并没有感受到课程难度上的落差,这也归功于上科大化学专业本科课程难度较高,较硬所给我打下的良好基础。我在伯克利上的7门专业课和1门科研实践,无一例外都取得了满绩的成绩。其中我还有幸参加了MOF界的开山祖师Omar Yaghi教授和材料化学大牛杨培东教授共同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材料化学,内容详实生动。当然,伯克利的各项课程也有不小的压力,几乎每门课都有2-3次的期中考试,频率和难度都不亚于上科大的本科课程,整体的学术交流氛围的也非常热烈。回顾校园,我在本校也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看着上科大向着世界一流名校的目标前进,让我感到十分幸运和欣慰。

伯克利化学院一层

作为交换生,有一些电化学工作基础的我也尝试加入当地课题组的科研工作,然而诸多申请都石沉大海。不得已我只能调转方向,在这里我学习到了重要的一课,这也是为什么上科大始终鼓励同学参与交流的原因。当我鼓起勇气找到物理化学(即为量子化学入门课程)的授课老师Eric Neuscammn时,我轻松的成功了。也许是我在考试中表现比较突出,也许是我常常在他的Office Hour上露脸,但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一名学生诚恳地和教授面对面地交流并表达积极的意愿。虽然大三上我才开始入门量子力学,但是也能在他的指导下能够做一些小的工作。我很享受使用电脑工具来进行化学上的计算,对于大量计算数据的生成和管理让我有了孩童时期调兵遣将般的快乐。而且计算化学的工作形式也非常符合我的口味,从理论上推导的公式,加上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参数,就能得到实验上测量得到的数据,这种奇妙的吻合就如同做出一道数学证明题一般能让我兴奋地挥拳。

大三暑假惜别伯克利同项目的同学们


走向第四步的未来


经由另一位理论化学教授Eran Rabani的介绍, 我回国后开始从事新的计算项目。在伯克利度过的一年让我的学术英语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让我能够顺利地和教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参与组会的讨论并自己完成组会的报告。这些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做科研永远不是闭门造车,当你天马行空的想法没有落到实际,没有组织分享交流的时候,它将永远不会成为科学进步的一部分。而不管是何种科研实践,比起计较成功与失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将是我永久受用的一笔财富。
2019年底,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后,我向多所美国大学提出了PhD项目的申请,申请的领域是理论和计算化学。在经过双向选择后,我最终决定前往康奈尔大学继续该领域的学习深造。在和未来的导师两次各长达2小时的远程交流后,他在该领域内的造诣和培养学生的理念打动了我,让我有信心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仍在路上——后记

闲来无事时,我往往会追溯过往,反思回顾。度过申请季的忙碌后,便有了开头的自问:“对于上科大的学习生活满意吗?”我相信答案已经不言自明。前段时间关于上科大开学的问题登上了知乎热搜,我看到很多同学积极地展现上科大的优秀之处。的确上科大的成功显而易见,但我也并不提倡过分的皈依者狂热。选择这样一所特立独行的学校需要勇气,而这样的勇气更加需要在探索不一样的道路上充分发挥,而非是重复陈词滥调而实现自我欺骗。上科大给同学们提供的优秀资源非同一般,这给了很多可能的失利者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是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只有积极进取敢于突破的人。在他们眼中,上科大就是他们的应许之地




毕业寄语


季泉江(物质学院助理教授):
申卓凡是一个勤奋,上进,有主见的同学,大学四年的努力使他获得众多名校的深造offer。祝他在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顺利,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拼搏,获得更大突破,常回母校看看。

  



林柏霖(物质学院副教授):
申卓凡是一位很有主见的同学。他2016年在苏州和我签约的时候就给我留下这个印象。一晃四年的时间差不多要过去了,很高兴看到他在不断的思考中勇敢地追寻着自己的学术兴趣,并取得喜人的成绩。祝福他未来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心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术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光耀初心!

  


供稿:申卓凡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