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院汪潇:自由与探索,我与上科大共成长

时间:2019-08-19浏览:1199设置


个人信息

汪潇 2015级物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生

来自江苏南京,高中毕业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爱好围棋、游泳。

在校参与主要活动介绍:曾任学生会生活权益部部长,曾开设学习辅导讲座,时长达五学期

  

录取收获(Offer):

  • 上海财经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 金融信息工程专业 硕博连读

  • 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硕博连读

  •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学专业 学术型硕士

毕业去向:上海财经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 金融信息工程专业 硕博连读

  

在校荣誉:

  • 2017年 上海市奖学金

  • 2015年 上海科技大学优秀奖学金

  • 2016年、2018年 上海科技大学院长奖学金

  • 2017年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奖学金

  • 2016、2017年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

  • 2018年 上海科技大学优秀学生

  • 2018年、2019年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三等奖

  • 2018年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上海市二等奖

  • 2018年 全国空间站搭载实验方案征集比赛三等奖

  • 2017年 上海市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上海市优胜奖

  • 2017年 高科杯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优秀奖

  • 2019年 上海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一、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考前,我就听说了一些上海科技大学“小规模”的架构和重视每一位学生的“特色”。本以为这仅是一所新学校的宣传口号,没想到入校后几天内,我便在生活上体会到了这一点。新生报到在八月下旬,正值上海的酷暑。在入住宿舍后,我便发现,能打到的饮用水只有热水房里的开水,正所谓“开水解不了急渴”,只能待放凉后再喝,非常不方便。没想到经过反映后,学校在短短几天后,便给每层楼配备了两台直饮水机,一下就解决了我们的难题,可谓雷厉风行。

除了生活上的大力支持,学校还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鼓励与陪伴。无论是书院导师等制度、如火如荼的“科创计划“,还是集体生日等活动,都使得我们在埋头苦学的同时得到了导师专业的指导、科研实践的机会,以及融入集体的心灵的慰藉。

物质学院创始院长杨培东与我们亲切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我感受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其实是源于学校本身,在这样一个小规模、初创期的学校,学生之间早已没有班级、专业的隔阂,彼此之间能够真正形成一个共同体。在初入上海科技大学时,我常常担心,这里的老师会不会缺乏授课经验?从这里毕业后又能否获得社会上的认可?不过,我后来发现,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学校内有很多互助性的社团,开设学术性讲座,与课堂形成了相得益彰的补充。我也曾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过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学科的辅导讲座,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而在实习就业方面,得益于前两届学生的优异表现,几乎所有的相关用人单位都对我校学子的综合素质表示出了巨大的肯定,已在就业或实习的同学也在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同学提供内部推荐机会。例如我就利用大四下学期的空余时间,加入了蚂蚁金服研究院进行了实习工作,而这里的其他几位实习生,则全部出自于浙大与北大。

课余时间开设的学习辅导讲座

在蚂蚁金服实习



二、厚基础的培养体系

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外,这里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厚基础的培养体系。而在我看来,这里的厚基础又有如下几层含义:

第一点是,无论何专业,所有学生都必修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经济等课程,由于这一点,在实习期间,我既可以灵活地编写程序完成工作,又可以看懂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并学以致用。

第二点是,多数课程都采用了和国际对标的外文教材。正是由于外文的教材重于思想的引领,轻于机械的刷题,这使得我们可以在短暂的一学期内,迅速地掌握一门课程的精髓。在参加其他高校的保研夏令营时,我发现考察的知识点也基本不拘泥于具体的定义,而是需要根据相关的性质进行灵活的推导与应用,这也正符合我校学生的口味。

第三点是,我校的多数课程都有小组课题的环节。在具体的课题中,我们可以将所学所想进行实践,并通过同学之间的分享交流加深对于课程的理解。而一些看起来高难度的比赛,其实也正是需要这样的紧密合作与灵活变通。因此,建校至今短短几年内,我校已经在物理、生物、信息等各项国际大赛中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人均获奖指标远超传统985高校。



三、鼓励探索各种可能性

除了厚基础的教学,学校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供师生探索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旁人介绍,你可能很难相信,著有《春秋左氏精读》的中华文明通论老师竟然也是生物化学博士,而创意学院的执行院长竟然又是通信领域的国际专家。

在学生的培养上,学校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渠道与资助,供我们参加国外高校的暑期学校课程及学术会议。我也在学校的全额资助下,参加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学校,在交流期间,既体验到了海外高校的风情,也拓宽了自己的思想与理念。

在美国金门大桥留影

另一方面,学校安排了每位本科生在读期间均须参加各为期2周的暑期社会实践、产业实践。到了大二大三,物质学院每位同学都可以自主选择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实践。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实践体验中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不仅如此,学校还提供了各类创新创业的培训与比赛,促进科研成果及原创思想向实际生活进行转化。我参与了我校的“果田科技”创业项目,该项目主要致力于将期货等金融概念运用在贫困地区的水果销售中,帮助果农抵御价格不确定性的风险;同时也结合相关游戏理念,通过认养、种植果树的手机游戏,加强用户的购买黏性。通过来自各年级、各专业同学的通力合作,该项目已经实现了盈利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同时该项目已获得我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并正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

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从刚入学时的懵懵懂懂,到毕业时的成熟坚定,是上科大厚积薄发的教学体系、兼收并蓄的培养理念伴随着我一路成长。而我们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地给学校添砖加瓦的过程。未来,我们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情系母校,回报社会。




教授寄语

宁志军 (物质学院助理教授)

汪潇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对所学习的专业课程都能够融会贯通,这使他在精通本专业知识以外还能通达其它专业知识,而上科大全面培养的模式也给了汪潇充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汪潇在深刻理解各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优势之后选择在研究生阶段以跨专业的方式来拓展自己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广阔的知识空间里自由翱翔,将使他的未来有更多可能。希望汪潇牢记上科大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校训,不忘初心,扎根祖国,厚积薄发。




供稿:汪潇、王康宁

编辑:王成、陈蕾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