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院孙运彦:上科大—兴趣与梦想的起源

时间:2019-08-19浏览:1825设置

个人信息

物质学院2015级化学专业 孙运彦

Offer录取收获:

  •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化学全奖PhD (Hannum Relocation Scholarship, 化学专排全美第6)

  • 佐治亚理工学院

    化学全奖PhD (William H. Emerson Fellowship)

  • 德克萨斯A&M大学 化学全奖PhD

  • 波士顿学院 化学全奖PhD

已决定前往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进行深造


在校荣誉

  • 2015-2016学年校长奖学金 

  • 2016-2017,2017-2018学年院长奖学金 

  • 物质学院2017-2018年三好学生



大学四年很长,但却过得很快。一路走来我往往只顾着埋头前行,直到如今即将告别本科,慢下来回头看看,才发现自己已经收获了很多,也特别想写些东西分享给学弟学妹

—— 2015级化学系 孙运彦


一)上科大给了我选择人生的机会

刚入学时我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并不是化学。当时选择这个专业其实是很盲目的,因为自己是一直对于理学充满了兴趣,但是又无法想象自己之后成为科学家做研究的样子,于是就选择了一个自己觉得偏理科的工科专业。事实上,我觉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真的很难在初入大学时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即使有一个大致的目标,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实际情况也往往与自己脑补的相差甚远。因此,当你进入大学后,能够充分接触各个学科,尝试多种可能性并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便显得至关重要了,上科大就给我了这样的机会。

  

上科大讲求通识教育,各个专业的同学在第一年的课程几乎一致。即使我入学时是材料系的学生,我也必修经济学、文学、编程以及生物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与此同时,上科大独有的创艺学院与创管学院提供了多门在金融、管理与艺术等方向的核心课程,甚至有拿到辅修学位的机会,这无疑向理工科的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门。这一系列的资源在拓宽了视野的同时,更给了我时间与能力找到热情所在。在大一下学期,我接触到了第一门专业课程——无机化学。授课的林柏霖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深造过,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也了解很多前沿的研究热点。这门课程深入浅出,一下子引起了我对于化学的兴趣。在这门课上,林老师并不拘泥于传统枯燥的元素化学,而是与国际前沿接轨,将重点放在了群论、分子轨道等现代概念上,而把传统的元素化学的部分以让同学们分组自学并进行展示的方式穿插入课程。另一方面,在配套的无机化学实验中,作为大一的新生,我就直接可以接触到超导体的合成,血红蛋白的模拟,高斯计算化学软件的使用等直接与实际科研接轨的实验,让我大开眼界。

  

我很快意识到化学正是我的兴趣所在,因此没有任何犹豫地便在这学期结束时决定转入化学专业。正是依托于上科大自由的氛围,没有任何阻碍地我便顺利成为了化学专业的学生。事实上,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在上科大,自己可能都不会进入选择化学专业,更不用说最终前往世界顶尖的学府与课题组攻读博士了。因此我特别感谢上科大,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二)在上科大我与教授“零距离”

在我整个本科阶段中,上科大的教授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着或大或小的人生选择,我常常感觉迷茫焦虑,庆幸的是在上科大,教授与我们的关系非常紧密,年轻的教授们作为“过来人”,他们的指点与帮助与我来说就如醍醐灌顶。

  

在大二上学期,我修的最重要的一门课就是李智教授的有机化学I。因为李智教授在多个顶尖的有机化学课题组待过,受到的是非常系统的有机化学训练,因此他的选用的教材,课程的模式对学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自己毕竟是转专业的学生,虽然对于有机化学非常感兴趣,也尝试过自学一部分,但是学的过程还是难免遇到困难,觉得不得要领。有一段时间,我自己觉得看了好多遍英文原版的课本,自己画了好多反应机理,但是还是觉得学的不够扎实,不够深入,我便鼓起勇气,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李智老师发了一封很长的邮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并诚心向他请教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四年规划。一开始的几天我并没有收到回复,我有些失望但也觉得合情合理,毕竟教授要管理课题组又要备课,有着忙不完的事情。但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又过了几天之后,我收到了李智老师的一封同样上千字的非常长的邮件。李智老师针对我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并谈到了他自己当年在中科大学习时的日子,一下子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最终我也在150余人的有机化学I中取得了满分,第一名的成绩。在那之后,虽然我最终并未加入李智老师的课题组,但我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和李智老师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李智老师一直像朋友一样给予我鼓励与帮助。最终在我决定申请化学PhD时,李智老师也是我的三个推荐人之一。

  

与此同时,缘于无机化学课程,在大二上学期伊始我向林柏霖教授表达了对他科研的兴趣。第二天我便和林老师面对面坐下来进行了交流,并顺利加入了他的课题组。我那时候出于自己的兴趣,基本上没课的时候就往实验室跑,一开始啥都不懂,就是跟着研究生师兄师姐做实验,问他们各种问题。慢慢地,在每周约3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下,在一次次紧张得有些结巴的组会报告中,我逐渐培养起了科研的素养与能力。在大三上学期,我便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高分子领域顶级期刊ACS Macro Letters上发表了论文,并被美国化学会亮点报道。更重要的是,林老师常常和我分享他的科研理念与他之前本科阶段的学习经验,让我在初入科研的时候便有了良好的品味与扎实的基础,这对于我之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之后在我的申请阶段,林老师也非常慷慨得帮我提交推荐信,即使我身处美国,我也一直和林老师保持联系,他的许多中肯的建议让我明确了未来方向。

  

这样紧密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难得的,但在上科大却是常见的。在上科大,教授们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三)上科大为我搭起通往世界的桥

在大四上学期,踏着上科大交流项目的末班车,我前往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换项目。

  

正是由于在上科大林柏霖教授课题组内培养出的科研品味与技能,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我顺利加入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Jeff Moore教授的课题组,进行高分子力化学的方向的研究。得益于之前在上科大内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我才能够很快适应国际顶尖课题组内的学术模式,在短短数月内得到组内成员与导师的认可,并最终拿到多个美国顶尖项目的全奖PhD offer,在申请季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事实上,据我所知,我所在的项目是UIUC化学系这么多年来第一个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而这样的交流项目,在上科大还有很多,这些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搭起了通向世界的桥。



在UIUC交流时课题组合照

芝加哥skyline

还记得初入大学,我在军训时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来这里是想寻找志同道合的人”。虽然这显然是有些可笑与稚嫩的想法,但是回首这四年,上科大却是实实在在地帮助我实现了它——我既发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所在,又在一路上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与教授们。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有想法的人,一定能在上科大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教授寄语

林柏霖(物质学院助理教授):上科大没有传统名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是对本科生来说,有传统名校难以比拟的人均学术资源。上科大虽然像一座金山,但是不知其奥妙的同学难免入宝山而空返。孙运彦同学深得其妙,极其优秀地践行了上科大的理念,收获颇丰!


李智(物质学院助理教授):孙运彦同学是非常杰出的人才,我相信他在其他学校就读也会取得很高的成就。那上科大对他有什么帮助?学术方面的丰富资源触手可及自不必说,没有耽误他成长的宝贵时机,也没有因为他的成长而耽误别人的成长;我想学术之外的环境也很特别,作为“拓荒者”没有多少往届学生的经验可循,反而促使他更早开始独立思考,认清自己,主导未来。这些资源和环境其实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但被动等待和主动选择的收获是完全不同的。希望他的经历可以激励更多的上科大学子在这里真正发现自我,冲出张江,走向世界。攻读PhD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祝他一切顺利!


供稿:孙运彦、王康宁

编辑:王成、陈蕾


返回原图
/